《記錄》YouTube字幕-思維進化 用思考突破所有人生障礙

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思維進化這本書,作者是楊大輝先生,人的思考方式雖有千百種不同,但萬變不離其宗,他們所使用的思維工具,其背後都有著共通的源頭本書正是「思考如何思考」的結晶,透過一系列的整理、歸納與對談,讓你的思維能力高速進化,突破人生一切障礙。


首先作者認為世界上分為三種人:第一種人:機械人,第二種人:天賦人,第三種人:進化思維的人

第一種人:機械人

 有一種人,他們缺乏自己的中心思想,他們的觀點來自親友的互換;他們擁有強烈的從眾心態,總是依賴並跟隨多數行動。「哪裡人多,就證明哪裡的東西好」是他們的座右銘,他們從來都不會是創新者,而是勞苦功高的機械人。

機械人占了人口比例百分之九十以上,是社會上貢獻良多的一群;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特別突出,而是因為他們的數量最多,並極其容易受到操控,機械人把自己歸納為普通人、正常人,或者一般人,他們極力維護自己「正常」的身分,因為大家都是這樣的。

他們將自己與那些創造豐功偉績的人物劃分開來,將天才和大師視為一種無法抵達的境界,並認為自己,甚至是自己身邊所有人,都不會是那種人,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天才和大師,其實與你我無異,都只是普通人。

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能力變強,你就不該限制自己的能力,別斷定一些自己還不會、還做不到的東西以後就都做不到。你必須意識到,只要你肯稍微研究一下,就會知道在你在周遭所看見的「神乎其技」,不過是別人眼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,沒什麼好羡慕的,你也一樣可以擁有。

美國著名精神科醫師史考特.派克 M. Scott Peck, M.D.)所著的《心靈地圖》一書有著很好的見解。他相信,只要透過思考和身體力行,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,儘管事實如此明顯,但選擇走上這條路的人依然很少。

或許是因為機械人們都認為,選那條比較多人走的路才是正常的吧。

 

第二種人:天賦人

 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一種人:他們什麼都不擅長,就只擅長某項他們非常感興趣的東西?他擅長的項目可以是畫畫,但並不僅止於普通的美,而是在你周圍之中最出類拔萃的一位,甚至讓你產生一種錯覺,覺得他就是個天才。

但是,對於其他不擅長、不感興趣的東西,他則和普通人完全沒有差異,甚至比一般人來得糟糕,他只會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裡發光。

擁有天賦固然很好,但沒有天賦並不代表你註定無法獲得成就,與其依賴天賦這種不確定、不可控的因素,那倒不如找到一條你可以確定、可以控制,適合自己的路。

例如,成為第三種人──進化思維的人。

思維進化的三種維度:

成為時間的朋友,對品質斤斤計較,認識你的敵人。

第一個因素是「時間」。

你不會因為做了某個訓練就忽然變成很厲害的人,成就卓越需要時間,讓自己優秀也需要時間。所以你要和時間做朋友,讓自己每一天成長1%,累積進步,這樣你每過3個月,就能為思維完成一次全面升級

第二個因素:「品質」。

別只是盲目地用努力與汗水與別人較勁,最關鍵的東西永遠是你思考的方式。

當你擁有正確和有效的思考方式,你的效率就會比別人更高,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做到更多的事情。當別人拼了命一天才成長2%,你能做到每一天成長5%,而且是有品質的5%,甚至能比他人更快提升到更高的思維層次。

最後,思維進化之路需要你懂得如何和敵人相處、應對敵人。

第三個因素是「敵人」,但誰是敵人?

敵人有許多,作者只先講了三個你最可能遇到的敵人──自我限制、盲從,以及拖延。

被譽為二十世紀達摩的靈性導師喬治・葛吉夫(George Ivanovich Gurdjieff1建立了一個名為「第四道」的哲學體系。其中有一個很實用的哲理,稱作「三力一體」,假設世間萬物都存在三力一體的作用。

三力的第一力叫「積極力」,是你想達到的目標;第二力是積極力的對立面「消極力」,是你達到目標的對立因素,也就是障礙。第三力是不讓這兩力碰撞的「中和力」。

脫離二選一的死胡同,從第三個選擇去達到自己的目的,往往就是最有效率、最有可能讓你達成目標的方法。

人類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前兩力的衝突吸引,只看得見衝突和矛盾,卻不願去思考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案,也不願思考其他的可能性。

當你還不知道第三力其實一直都在時,你總以為事情已經沒有其他選擇。人類並沒有天生發現第三力的本能,大多數人對選擇的態度都是「說一是一,說二是二」的非黑即白。

但只要打破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牢籠,你就會發現:在生活中的許多事情,第三力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回顧某件事的發生時,你會發現第三力能帶來許多可能性。

此外,個人時間是突破瓶頸的重要資源,個人時間可以拿來籌備副業。如果你想創業,那麼個人時間就是你計劃策略的最重要因素。如果你連思考的時間都拿不出來,也無暇去尋找創業機會,怎麼可能創業呢?

就算一份工作的收入比較高,但如果它剝奪了你太多的個人時間,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壓力爆發、身體每況愈下,或是倦怠期加速到來。

相比之下,薪水不錯或相對較低,但保有大量閒暇時間的人,就擁有更大的彈性和變化的空間。你不會被自己的工作阻礙其他出路,也不會讓它拖垮你的人生。

總而言之,思考任何問題時,要能夠把時間因素考量在內,你才能做出有遠見的決定。

俗話說「熟能生巧」,不管是手工技藝、運動或其他行為,重複做愈多次就愈熟練,就能操作得愈好、愈自然,想必大家都能理解。

但有許多人忽略的一點是──思考也有熟練度。

學校並不會教你如何真正地思考,而是強調要遵守各式各樣的規範、強調每個人都要做一樣的東西、強調要聽課聽話聽從長輩,強調答案永遠都會在書本上和老師的腦袋裡,你要做的就只是完成各種機械化的任務──例如記下某個科目某個章節的重點,或是某個考試會出現的題目。

這造成大部分人接受正規教育,都習慣了重複而機械化的行為與思考。我們習慣了遵守規範、人云亦云,習慣了「大家都一樣」、習慣了現成的答案;相對地,我們極度不習慣自我思考。

無論是事業、感情還是生活上遇上問題時,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自我思考,而是伸手向其他人討答案,或是向Google討答案。

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來,每逃避一次自我思考,不只代表你錯過了一次訓練思維的機會,也代表你增強了一次逃避思考的壞習慣。

如果你能讓自己進行更多自我思考,那這個指令的神經元突觸就能獲得強化;也就能提升下次面對問題時,你進行自我思考的機率。

那要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常進行自我思考呢?

寫作是一種訓練深度思考的方式:你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多個角度的思考、提出自己的假設,然後提出證據開始論證,一環一環地剖析主題背後的邏輯和架構。

但如果你不想寫作,或是不喜歡寫作,你還可以應用另一個方式培養思考習慣──每天在筆記本中寫下任一主題,然後寫出關於這主題的10個點子,例如主題是煎蛋,那你就寫出10種煎蛋的方式。

這個方法由美國作家詹姆斯.阿圖徹(James Altucher)提出,目標在於訓練自己成為一個「點子生產器」。根據他所說,只要堅持運用這個思考訓練三個月,就能大大改變你的創意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這和日本暢銷作家赤羽雄二《零秒思考力》一書中的方法非常相似,同樣是寫下任一主題,然後對主題進行思考,寫下10個關於主題的問題。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,「點子生產器」的訓練方法比較著重於激盪出創意;「零秒思考」的方法,則是更著重於剖析問題和解決問題。

現在,你一共有三種訓練思考的方式:從深度思考的寫作,到廣度思考的「點子生產器」,再到細節思考的「零秒思考」。你可以依據自己的職業特性選擇合適的訓練方式。



只要讓思考成為你日常的一部分,你思維的進化頻率就將會有極大的增長。

再來我們說說極簡式創新的三個步驟:

1. 重新定義

世間萬物本無意義,意義是人為創造的產物;因此,所有事物的意義都可以透過人為方式改造。

2. 一言歸納

當複雜的知識可以被歸納成簡單的幾句話時,這意味著複雜的知識被抽象化了,知識也就變成了一種思維模式。

3. 融合創新

融合創新是一種組合式的創新,是將元素A與元素B結合的創新,這很好理解。將兩個不一樣的東西相加融合,就會變成一個新的東西。

愛因斯坦曾經說過: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,因為知識是有限的,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,推動著進步,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。」

但是,愛因斯坦真的只用了想像力嗎?答案是否定的。

比起一般人,愛因斯坦無疑更充分地利用了構造思想實驗的三個元件

分別為「圖像系統」、「詞義系統」和「意感系統」,這三種系統能從各自的維度對事物進行提取、反映和理解。

「圖像系統」負責畫面、景象、顏色、想像等影像處理。

「詞義系統」負責語音、詞彙、對話、意義等資訊處理。

「意感系統」負責直覺、同理心、鏡像神經元效應等潛意識反應。

事實上,愛因斯坦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以思想實驗來論證,再加上用數學公式證明。他提出的許多理論在當時並沒有得到科學實驗驗證,僅是以思想實驗和數學來證明。


在本書的最後,作者從思維進化的角度討論以下這三個問題

1.怎樣的決定才是好的決定?怎樣的決定是壞的決定?

2.認為怎樣做,做些什麼,才能獲得你人生中所追求的東西?

3.你認為我們身處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?這世界的運作模式是怎樣的?

並給出三個簡短的答案。分別為「價值觀」、「人生觀」和「世界觀」,簡稱三觀。

價值觀

作者認為,所有能幫助你思維成長的事物,都是好的。反之,所有讓你思維成長止步,甚至是退步的事物,都是壞的。

如果你面臨重大的選擇,而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,一條比較容易,另一條比較難;但兩條路都是通往未知的,無論你走哪一條路你都無法確定結果。這時,你應該選哪一條路?

要讓思維得到更充分的進化,你就應該選擇比較難走的路。因為路愈難走,就意味著有愈多的挑戰,你會學到愈多的東西,甚至能突破自己的極限。

人生觀

人生所追求的絕大部分事物,最終都能靠足夠強大的思維來獲取、守護。

無論是你想要有個美滿家庭,抑或是一個卓越的事業,哪怕是社交或追求伴侶,你都需要相應的思維去實現──成熟的思維可以滋養和保護家庭和諧,博學有深度可以成就事業,智慧可以帶來堅固的友情和愛情。「決定人生的三種因素」,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觀──影響人生的因素很多,但只有自己的思維是你可以控制的──也只有強大的思維能讓人生持續如魚得水。

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基因、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環境,也無法擺脫後天環境的枷鎖。唯一還可以做出的選擇,就是增進自己的思維,選擇如何思考。

世界觀

在未來,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,大環境會愈來愈看重具備高學習能力、高創造力的人才,你必須依賴自己思考,開始創新知識。

當一紙文憑氾濫,文憑會愈來愈無法說明個體的實力──當然,大學所提供的知識固然有其重要性,但文憑不會再是最重要的智力衡量指標。

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人,將會是那些能證明自己思考能力的人──那些能緊隨時代持續進化思維的人,那些無法被智慧機器取代的人。

未來,屬於擅於思考的人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