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家的斷捨離
我們的父母之所以會成為堆積雜物的囤積狂,主要原因是源自於對物質缺乏的不安感,他們經歷過物資缺乏的時代,無法拋開不可以浪費的刻板觀念,以及甩不掉物品代表自己的執著,想留住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證據。
斷捨離最大的判斷基準是問現在的自己是否需要,所有家裡面的東西都要分成「現在需要」、「過去需要」以及「自己認為未來可能需要」三個部分。從斷捨離的觀點來看只需留「現在需要的東西」即可。「過去」與「未來」都是阻礙個人居住空間與日常生活的垃圾,。從高處俯瞰,那些十年如一日地囤放在家中的成堆雜物,只是反映出住在裡面的父母,對於過去的執著及對於未來的不安罷了。換句話說,囤積的物品正是不安與執著的證明。
囤積雜物的人其實有個共通心態,他們會不自覺地合理化自己囤積東西的行為,以忙碌、疲勞、沒有會很麻煩為藉口,拒絕改變。事實上,他們也很清楚「再這樣下去是不行的」,面對長久以來,一直在家裡囤積雜物的父母,試著去了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,明白自己與父母是不同的個體,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並尊重雜物的存在與父母的價值觀及人生觀,不要試著控制或干涉。
想讓父母整理囤積在老家的雜物,第一步該做的,就是整理自己的房間,從自身的斷捨離開始做起,感受斷捨離帶來的舒適感,唯有自己先身歷其境,才能影響他人。
作者建議可以依照下列順序實踐斷捨離:
1.以斷捨離需要的時間為判斷標準。舉例來說,假設要在「睡前30分鐘」、「飯後15分鐘」或是「週日早上兩個小時」來完成,選一個可以在時限內完成整理的地方整理。
2.接下來要思考「丟哪些東西」。首要目標是「顯而易見的垃圾」,再來是以自己需不需要為標準篩選出「不需要的東西」
3.對生日或結婚等重要節日收到的禮物,這些捨不得丟的東西,因為丟了會產生罪惡感。在丟掉這類東西之前,對物品說:「對不起及謝謝你」如此一來,心情就會舒暢許多。
4.丟掉收納用具也很有效,只要收納空間有限,我們自然就會減少堆置物品。
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自從實踐斷捨離後,變得越來越快樂,便忍不住想:「我家的孩子最近越來越快樂了,不再像以前那樣怒氣沖沖地要我整理家裡或丟掉家裡的東西。」無論是誰,看到一個人變得開心,便會覺得羨慕不已,想知道讓他開心的理由,知道後也想自己試試看,即使是自己的父母,也會有一樣的反應。
如果身為囤積狂的父母開始察覺自己住的環境很危險,生活形態也很不健康,主動開始斷捨離,身為孩子的我們一定要肯定他們辛苦的過程,大方稱讚整理的結果。
斷捨離是幫我們疏通居住空間和心靈空間的淤塞,恢復流通,讓淤積的空氣開始流動,營造清爽舒暢的氣氛。每踏上一個台階登上高處,就能俯瞰截然不同的風景,欣賞不斷變化的景色,感到身心愉悅。如果你能和父母一起眺望美景,那該會是多美好的事情啊!
留言
張貼留言